今年,時值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。我是一位老黨員,又是共和國的同齡人,親眼目睹了共產黨領導下的中華民族由貧窮到富強,國民由饑餓到小康的滄桑巨變。且不說“兩彈一星”“玉兔奔月”“蛟龍潛水”等高科技成果,也不說“珠港澳大橋““天眼望遠鏡”“高鐵走出國門”等驚世工程,單從我家車的變化就足以看出祖國日新月異的發展歷程。
時間回到上世紀六十年代,我家買了第一輛車子——人力車。記得買車時父母至少討論了一個多月,最后,父親終于拍板,咬咬牙狠狠心,花去足足半年的余糧款,用四十五元買了回來。母親在心疼之余也露出了些許喜色,因為這畢竟是我家第一件現代化農用工具。從此,我家告別了“一根扁擔倆籮筐”的重體力勞動,拉土,送糞,收莊稼,交公糧……處處派上了用場。我心里也高興得不了,時不時地摸摸那光滑的車桿,按按那飄著香味的橡膠輪胎。
到了1980年,我考上了濟源師范,學校離家三四十里。為了解決交通問題,我和妻商量,花了125元托人買了一輛安陽產的紅旗牌自行車。盡管家里因此出現了財政赤字,但全家人還是挺高興的:一來方便了照顧家庭,二來也是對我跳出農門的祝賀。當時的自行車已經是比較時麾的交通工具了,自然成了我的寶貝。我明確要求孩子們只能看不能摸,摸了要打手。遇到雨天路泥,不是我騎車,而是車騎我。
轉眼進入了90年代。隨著改革開放的步步深入,國民經濟的發展一日千里,人民生活水平節節攀升。原來的自行車自然被淘汰退役,成了休閑健身器材。當時我的月薪逾千,存款也有了近萬元。于是,便慷慨地拿出幾千元買了一輛嘉陵牌摩托車。這是我家的第三輛車,也是第一輛機動車。騎上摩托車,戴著鮮紅的頭盔,加足馬力,風馳電掣,大有飄飄欲仙的感覺。不過,炫耀是談不上的,因為摩托車在當時已成“舊時王謝堂前燕”了。
我家買的第四輛車是進入新世紀之后的2005年。那時,在高速公路上班的兒子大膽地提出買汽車的想法,我聽后幾乎是不假思索脫囗而出:“買吧。”因為我當時雖己退休但仍有兼職,兒子月薪六七千,買輛汽車已是綽綽有余了。不到一個月,嶄新的兩廂雪鐵龍便開了回來。小區里的鄰居朋友都來看稀罕,把車圍得嚴嚴實實。那時,有私家車的還為數不多,我心里也充滿了掩飾不住的自豪。誰知沒過兩年,家庭轎車如雨后春筍,普及速度與日俱增。我這輛曾經倍受寵幸的轎車,再沒有以前的光環了。2018年,兒子又買了一輛廣本三廂轎車,原來的雪鐵龍便成了我這位七旬老翁的座下騎了。
斗轉星移,幾十年眨眼而去。而那輛破舊的人力車作為歷史的見證,依舊存放在老家屋里,舍不得丟棄。它渾身上下銹跡斑斑,輪胎干癟,塵土覆面,活像一位飽經滄桑的世紀老人,身上留下了鮮明的時代印記。它時刻在講述著祖國的過去,享受著祖國的現在,又憧憬著祖國的未來。它用無聲的語言告訴人們一個真理: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;只有走社會主義道路,中華巨龍才能永遠騰飛。
|